“脚下有泥,肩上有责”。2024年7月,我第一次走进翻身村,看到乡亲们走在泥泞土路上那期盼的眼神,心里就像压了块石头,沉甸甸的。那一刻,习近平总书记“要多到困难多、群众意见集中、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”的殷殷嘱托,在我耳边回响得格外清晰。我和队员们(眉山水文中心另外两位同志和营山县发改局一位同志)深知,肩负组织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,唯有扑下身子,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,用实干回应这份期待,才能真正为翻身村的振兴蹚出一条路子。
一张地图“绘”出民情账
初来乍到,虽然都是四川老乡,但地域差异带来的陌生感是真切的。总书记强调要“把情况摸清、把问题找准”,第一步就得“认门”“知底”!顶着酷暑高温,我们四人分组包片,和村“两委”的同志并肩作战,用一个多月时间,把全村八百多户农户的门槛都踏遍了。衣服湿了又干,皮肤晒得黝黑,但值!走访中,我心里总想着如何更精准地掌握情况。于是,我尝试着画了一张“脱贫户(监测户)分布图”,把每家的位置、困难都标注清楚。看着这张图,谁家有什么难处,我们心里就有了本明白账。光我们了解还不够,得让乡亲们方便说话。第一轮走访后,我们马不停蹄地筹备“坝坝会”,前后开了9场,把会场搬到院坝里,让政策宣讲到家门口,让村民的诉求在家门口就能提出来。看着大家敞开心扉,畅所欲言,我深深感到,只有离群众足够近,心和心才能贴得足够紧。
一本户口“连”起百姓心
“杨书记,我这么多年没有户口,是不是以后也没指望了?”64岁王阿姨那失落无助的眼神,像针一样扎在我心上。嫁到翻身村已三十多年,却因历史遗留问题成了“黑户”。这不仅是身份证明的缺失,更是民生的痛点!总书记反复教导我们“民心是最大的政治”。我带领工作队和村干部一趟趟跑回龙镇派出所、徐家镇派出所、杉树沟村村委会等地,翻档案、找证明,每次有点进展和希望都会第一时间跑到她家跟她反馈,王阿姨那句“就冲你们这份心,我也知足了”,让我既感动又愧疚,笃定一定要帮她办成这件事的决心更坚定了,一定要帮王阿姨圆了这个“身份梦”。相比之下,潘大哥是幸运的,当他被救助站送回村时,孑然一身,连身份证都没有。我们一边帮他申请临时救助,一边和工作队员、村干部凑钱给他置办了基本生活物资,几经周折,帮他顺利落了户,办上了低保。看着他摸着崭新的身份证,笑着说“这以后踏实了,有证了、有家了、有根了!”时,我更加坚定了信念:群众事,无小事,他们的急难愁盼,就是我们工作的靶心。
一条道路“通”向新生活
在入户走访时,那泥泞难行的土路,严重绊住了乡亲们出行的脚步,更捆住了产业发展的手脚。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,“要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‘三农’工作的中心任务”。我深刻体会到,“要致富,先修路”是颠扑不破的硬道理。我们积极向“娘家”营山县发改局汇报争取,经过各级党委、政府多方协调,终于,在2024年11月,总投资830万元、工期一年的以工代赈示范工程在翻身村落地开工了!这个项目不仅硬化8.15公里道路、加宽4公里村道,还整治山坪塘5口、土地整理600亩,更让我欣慰的是,吸纳了200多名本村及附近村民务工!看着村民邓大爷在工地上支模,汗水浸透了衣衫却笑容满面地说“在家门口就能干活挣钱,还能看着路一天天修起来,这日子有奔头!”,七社老蒋兴奋地比画着“以前收割机都请不来,以后都能直接开到田边了!”,我打心眼里高兴。这不仅是一条水泥路,更是落实总书记“中心任务”要求的关键一步,是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希望之路。
如今,走在翻身村的土地上,虽然新路还未完全铺就,但我已能感受到脚下涌动的希望。我将继续扎根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,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真正把“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赢得民心”落到实处。